於是他們便認爲這是「又儈又道」的反常現象,其中必有蹊蹺。遂設想一位猶太基督徒的手稿,被一位有强烈反猶傾向的編篡(必是一個外邦人)拿來竄改了4,成了前後不諧的馬太福音。 這種所謂凡猶太基督徒必親猶,凡外邦基督徒必反猶的理論與當時的現實相距很遠。我們從馬太福音中可以看出馬太的變化並非輕而易擧的事,這樣一位從早年敎育中便知道敬重和愛戴以色列的人,卻痛苦地發現大多數神的子民都拒絕響應神的呼召,只有爲數極微的「餘民」在跟隨著神意所鍾的以色列眞彌賽亞。這樣一個結論包含對現實的一個認識:能不能作神眞正的子民,絕不再靠他的民族屬性,而要憑他對罪的悔悟和對神的信心來取得;在這上面,外邦人和猶太人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馬太這樣一位作家的「反猶」色彩,如果借另外一位猶太基督徒的話來說,源自以下的論斷:「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羅九6)。作爲以色列人而跟隨以色列的彌賽亞,卻遭到以色列民正統領袖的疑忌、迫害、放逐,在這種情況下,「反猶情緒」溢於言表,也不足爲怪,其表達方式也必較之外邦基督徒要來得更尖銳、更激烈,因爲後者並沒有經驗如此切膚之痛。 馬太福音有時被稱作「敎會的福音」,原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