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頭
一個歸家的故事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A Story of Homecoming
盧雲(Henri Nouwen)者 徐成德 譯
作者/盧雲(Henri J. M. Nouwen)
翻譯/徐成德
責任編輯/余欣穎
美術設計/李家珍
發行人/饒孝楫
出版者/校園書房出版社
發行所/23141台灣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50號6樓
電話/886-2-2918-2460
傳真/886-2-2918-2462
郵政信箱/10699台北公館郵局第144號信箱
劃撥帳號/19922014,校園書房出版社
網路書房/http://shop.campus.org.tw
訂購電話/886-2-2918-2460 分機241、240
訂購傳真/886-2-2918-2248
1997年3月初版
2017年5月二版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 A Story of Homecoming
by Henri J. M. Nouwen
Copyright © 1992 by Henri J. M. Nouwen
This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of
Doubleday Broadway Publishing Group,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7 by Campus Evangelical Fellowship Press
PO Box 144 Taipei Gongguan, Taipei City 10699,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First Edition: Mar., 1997
Second Edition: May, 2017
ISBN : 978-986-198-548-0(平裝)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盧雲(Henri J. M. Nouwen) 作;徐成德譯.--二版.--新北市:校園書房,2017.05 面;公分 譯自: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 a story of homecoming ISBN 978-986-198-548-0(平裝) 1. 基督徒2. 靈修 | |
244.93 | 106003876 |
Seed書系總序
耶穌是小說家?出色的短篇小說家?
如果有人主編一本《歷代短篇小說名著選》,你想耶穌口述的比喻、故事(小說)有可能入選嗎?
看來〈浪子回頭〉和〈好撒馬利亞人〉兩篇,上榜的機會都很高。
話說〈浪子回頭〉,是篇完全未引用典故,百分之百原創的短篇故事,讀來一點都不生澀。販夫走卒,人人聽得懂、看得懂。
奇特的是,中外傳道人以浪子故事為題的講章並不多見。似乎它已然自足、已然完整,不需傳道者費心料理。
然而,美學大師林布蘭竟不懼艱難,以畫作詮釋故事的精髓;靈修學作家盧雲竟跨越「一篇」講稿的篇幅,以專書重述這篇六百字不到的比喻。
慶幸耶穌口述的這個比喻,出現在《路加福音》(路加醫師的文采出眾)。
慶幸林布蘭彩繪了如此佳構。
慶幸盧雲神父未壓抑胸中滿溢的「浪子」意識;沉澱,再沉澱之後,神父作家下筆書寫。
而我們因此有了手上這本《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
二十年來,本書華文版不斷再刷,說明我們老是四處遊蕩,說明許多人正在尋找一個可以回去的家。
吳鯤生
與一幅畫的因緣際會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
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
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當年看到一幅掛畫,是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浪子回頭〉的特寫。誰知這看似微不足道的際會,竟然設定了一場漫漫的屬靈探索,使我對自己的服事有了新的認識,也給我新的力量,活出我的召命。這場探索的核心是:一幅十七世紀的畫作與其畫家,一則第一世紀的比喻與其作者,還有一個二十世紀尋索生命意義的人。
故事開始於一九八三年,法國車斯里村(Trosly)的秋天。我當時有幾個月時間在一個叫「方舟」(L’Arche)的團體,那裡是心智障礙者的希望之家;由一位加拿大人范尼雲(Jean Vanier)創立。車斯里,只是遍佈世界的九十處方舟團體之一。
有一天去「方舟」的資料中心,看朋友西蒙娜.藍德蓮(Simone Landrien)。兩人聊天的時候,我無意間看見門上的一張大海報。上面有個老人身著紅袍,溫柔地碰觸著跪在身前衣衫襤褸的孩子。我竟看得目不轉睛。兩個人物的親暱,紅袍的溫暖,男孩衣袍呈顯金黃,還有包圍著兩人的深邃光芒牽引著我。但最令我戀棧的是人物的手——老人的手——觸摸男孩的肩膀,也觸及我心中從未被人觸及的角落。
猛然發覺自己並沒有在聽藍德蓮說話,就對她說:「跟我講講這張畫吧。」藍德蓮答道:「那個啊,是林布...
![]() |
About 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繁體)本書是一趟歸家之旅的邀請,透過耶穌的精巧比喻、盧雲的真摯文字,都仍能感受我們內在的浪子,何等渴望回頭;愛者天父上帝,無盡等待,恆久於家門前,何等歡迎我們歸家。 |
Support Info | rtrnprdglhmcmngc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