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旧约注释系列 | NICOT

约书亚记

翁迪司拉(Marten H. Woudstra)/ 著

吴季儒 / 译

张洁、李以诺 / 校对

崔庆红 / 中文总编

新国际旧约注释系列 | NICOT:约书亚记

发行人:林宛俞

中文版权所有 ©2023 载道出版社 | Logos 中文圣经软件

您可以在演讲、书籍或文章中简短引用本书内容。对于所有其它用途,请发电子邮件至:permissions@lexhampress.com 征求许可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中文经文从英文翻译或引自《中文圣经和合本-神版》(简体),由位于华盛顿州贝灵汉市(Bellingham, WA)的 Faithlife 公司于2016年出版。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Michigan

Copyright © 1981 b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55 Jefferson Ave. SE, Grand Rapids, Mich. 49503

All rights reserved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Data

Woudstra, Marten H.
The Book of Joshua.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Bibliography: p. 44.
Includes index.
1. Bible. O. T. Joshua—Commentaries.
I. Bible. O. T. Joshua. English. Woudstra.
1981. II. Title, III. Series.
BS1295.3. W68 222´.2077 80-23413
ISBN 0-8028-2525-7

纪念我的父母:
扬·翁迪司拉(Jan Woudstra, 1883–1957)
以及
阿德里安娜·古迪克(Adriana Goodijk, 1880–1951)

作者序言

我在多年前接受了撰写这本注释书的邀请,由于当时的心力主要用在其它项目,如协助新国际版圣经(NIV)的出版等,导致这个工作的进度缓慢。我必须在翻译圣经(而翻译本身也算是一种解经),与注释圣经之间做出抉择。有时候我会先写注释书,但其它时候,则必须先以翻译为主。

一位知名的法国旧约学者,听到我在预备写约书亚记的注释书时,曾告诉过我,这不会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在这几年之间,我多次充分地体会到,这个提醒果真不假。旧约研究现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浪潮,几乎每一段重要的经文,都有许多不同观点。约书亚记似乎正经历大量且重要的讨论,而学界根深蒂固的差异,也都会在研究这本书时显露出来。

在本注释书中,对于特定议题,作者的目标是考虑不同的观点,并尽可能地从这些观点中得益,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分歧。有时候,反对的原因在于根本的观念有所不同,特别是有关启示、默示,或是关于圣经有神论在科学上的应用。然而,本书也评论并尝试与这些观点对话。我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多。若学者们能更多地理解彼此,旧约学界所面对的僵局,可能会大幅减少。我希望我是公平地阐述这些不同的观点,如果因为篇幅简短而显得有所偏颇,我在此致上最诚挚的歉意。在圣经注释的领域,有太多重要的议题,我们都同样地参与在这项深具挑战的工作之中。然而,学界中存在的分歧,往往如此之大,不能期望很快就能找到解决之办法。

当着手撰写此注释书时,我并没有预期会在约书亚记的架构和设计上,找到什么线索。然而,当开始研究时,我想我却发现在书中许多地方,显示了其资料有经过刻意安排,以支持这卷书的整体讯息。我在本书导论列出部分的佐证,也在整本注释书中合适的地方提到这个观点。在发现约书亚记的架构和设计证据之后,人们便能合理地表述,这卷书就如现今所看到的那样,有其编撰的一致性。

在整本注释书之中,我尝试于聆听叙事者所要述说的。“叙事者”、“记述”等说法,就是为了让人意识到,对像约书亚记这样文学作品的诠释,是为了引出这卷书本身已有的意义,而注释者的工作,并不值得夸耀。虽然创新的看法,甚至直觉,会有其功用,但注释者的工作,本质上是去聆听另一位所要说的,最终来说(也可以说最重要的),那个另一位,即是那“伟大的另一位”。解经的过程,在圣灵引导之下妥当地进行时,的确能够让人理解神在这神圣的书册上所要述说的意义。

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本注释书是否成功地达成所宣称的目的。据作者的经验,注释工作除了令人持续地操练谦卑,也伴随著称心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往往由注释者有这样的荣幸,能够了解其内容而来。这个被了解的内容,同时也是被赏赐的内容。这个赏赐是个礼物,也因为这个礼物的贵重,而使人满足喜乐。这个礼物被传承了几个世纪,但如今,还是能为现今的世代带来启发。

对于意义的观念,能以越广泛全面的概念来理解越好。如圣经这类古代文献,确实会含有受时间限制的内容。约书亚记与我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距离,然而,意义在广泛全面的理解下,对于当代来说,仍会有必然的相关性,而不是无关紧要。在正确的理解下,意义“发出内容”、使人“理解”,并带着本身的应用。

上述所说,可应用在任何年代或地点。任何被称为经典的文献,特别对于声称是神话语的文献,这更显真实。神的话语对旧约先知来说,像是在骨中燃烧的火、打碎磐石的大锤、也是生命与平安的言语。圣经注释者所在乎的,就是这样充满意义之神的话语。当他们忠实地传递神话语中的意义给那些饥渴之人时,似乎不用特意思考如何将圣经与现今的世界连结,因为连结在那时就已经存在。此外,目前所理解的释经,不应该取代牧师、教师或任何预备要去传递神的话语、并且理解其当代应用之人的工作。愿我们所有人都渴慕,一起聆听遵行圣经研习所得,其确实所表达的意思。也只有壮胆如此而行,我们就能确信,在我们当今的时代,也能认识并感受到神话语的全然功效。

本注释书所提供的基本约书亚记经文翻译,大体上贴近原文,也参考了英文的文体与用语,但考虑到时间效益,没办法多在文体上加以琢磨。在英文文体上的修饰,会改变原文的字面顺序,因此注释书通常会贴近原文字面顺序翻译。若要兼顾两者,则会需要花上加倍的时间。

将近三十年前,在1949年,保罗·奥弗莱(Paul Auvray)认为,“决定性”的约书亚记注释书尚未出世。从那时起,有几本约书亚记注释书陆续写成,而这本注释书也加入了其行列。如果奥弗莱还在世上,他或许会改变其想法。然而,注释圣经的需求仍然存在,而每个时代的注释者,都受惠于他们的先驱。我期盼,这本注释书展现出对前人所做功夫的深切感谢。

特别鸣谢以下为我提供图书馆设施的学术机构:哈佛神学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汉堡大学(德国),Theologische Hoge-school der Gereformeerde Kerken, Kampen(荷兰),the Pro-vinciale Bibliotheek of Leeuwarden(荷兰),...

Content not shown in limited preview…
NICOT:BJ

About 约书亚记 (简体)NICOT: The Book of Joshua

认识到今天的旧约研究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而《约书亚记》似乎正处于这场热烈讨论的十字路口。 翁迪司拉(Marten Woudstra)在此仔细考虑了近期学术界所代表的各种观点以及希伯来文的用法和文本的关键问题。

本书作者翁迪司拉认为,《约书亚记》的中心主题是实现上帝对始祖关于应许之地的承诺,书中的所有内容都从属于这一主题。为了支持他对这一中心主题的理解,他强调了希伯来文叙事的性质,即既有预言性,对日后将发生的事件进行临时总结,又有纲领性,表明该书是在接近实际事件的情况下写成。丰富的参考书目和七幅指导性地图,补充了出色的导论和逐节评论。

Support Info

nicot06jos-sc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