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學發展史

(初期教會)

林榮洪著

戴德生華人事工中心叢書

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一)

初期教會

作者 : 林榮洪

出版兼發行 : 宣道出版社

香港新界葵芳葵樂街2-28號裕林工業中心B座10樓2室

通訊:香港九龍中央郵政信箱72289號

電話:(852) 2782 0055傳真:(852) 2782 0108

電郵:info@cap.org.hk網址:www.cap.org.hk

印刷者陽光印刷製本廠

©林榮洪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〇年一月初版

二〇一六年一月第三次印刷

版權所有

國際標準書號:978-988-8250-29-5/書目編號:4611

The Hudson Taylor Centre for Chinese Ministries Series

Christian Theology in Development

1. The Early Church

Author : Lam Wing-hung

Publisher : China Alliance Press

Room 2, 10/F., Block B, Yee Lim Industrial Centre,

2-28 Kwai Lok Street, Kwai Fong, N.T., Hong Kong

Correspondence: P. O. Box 72289,

Kowloon Central Post Office, Hong Kong

Tel: (852) 2782 0055 Fax: (852) 2782 0108

E-mail: info@cap.org.hk Website: www.cap.org.hk

Copyright © 1990 by Lam Wing-hung

First edition, January 1990

Third printing, January 2016 0.5m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8-988-8250-29-5 / Cat. No. 4611

*本書首兩次印刷由中國神學研究院出版

目錄

緒論

第一章神學發展的意義

神學處境

第二章初期神學的緣起及其背景

猶太主義

希羅文化

拉丁基督教

第三章初期神學的挑戰:異端

諾斯替主義

馬西昂主義

孟他努主義

大公教會的回應

第四章初期神學的基礎:傳統與《聖經》

最早的傳統

愛任紐的影響

信仰准則

《信經》的制定

《新約》的正典

附論:新約正典成立的經過

神學問題

第五章三位一體的上帝觀

1、2世紀:孕育期

3世紀:發展期

4世紀:爭論期

聖靈的地位

第六章神人兩性的基督

最早期的基督論

2世紀:護教士與愛任紐

3世紀:特土良、奧利金

4世紀的兩學派

5世紀的爭論

查爾西頓會議及其影響

第七章人性、罪與恩典

人性的問題

3世紀的思潮

4、5世紀的爭論

爭論的餘波

八章救贖的意義

道德典範

克勝死敵

聖化不朽

代贖犧牲

結論

第九章教會論的發軔與發展

合一的實際

領導的傳承

聖潔的群體

多納圖派的挑戰

奧古斯丁的貢獻

羅馬教廷的得勢

東方的教會論

第十章聖禮的教義

洗禮

聖餐

結論

第十一章末世的盼望

共同的課題

神學的初探

信念的維繫

後期的動態

晚期發展

第十二章邁向神學鞏固階段

教義的標準

東西方的趨勢

初期教會文獻

文獻版本

有關初期神學書目

緒論

第一章神學發展的意義

基督徒相信:基督教是本於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啓示。這個啓示是上帝藉著祂的話語和祂的作為,將生命之道向人類顯示。上帝在古時曾多次用種種方式向列祖說話,在末後的日子更透過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把福音傳播開來,叫人因信耶穌是基督而獲得永生。因此,基督教最終所關切的,就是世人如何在基督裡領受上帝所啓示的生命。神學的教義是教會對這生命的各種詮釋,在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處境,為生命之道作見證。正如韋斯葛(B. F. Westcott)所指出的:「昔日基督一次的道成肉身將真理顯明瞭,而基督教教義就是闡明這真理的局部性和漸進性的理論,期望能接近它的整全意義。」由於每一個時代的教會都要承擔為基督作見證的使命,教義的發展是必然的事。

從生命之道來說,神學教義的形成有幾個相連的基本因素:首先是《聖經》。《聖經》是上帝默示的話,是認識耶穌基督的歷史文獻,這是最主要的客觀因素。其次是屬靈的經歷。這不單是個人的經歷,更是教會整體的經歷——信徒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還有第三個因素,就是理智。理智的功能是將《聖經》的要道與信徒的經歷結合,經過融會貫通、推論整理之後,再用文字發表。這三個因素的搭配必須有均衡的發展,否則便會出現混亂。若過分拘泥於一些《聖經》的解釋而忽略整全的意義,就會產生傳統主義的弊病;若偏重主觀的經歷,不讓理智作引導,亦不願服從《聖經》的要求,便會釀成各種神秘主義;若只講理智的思維及推論,漠視經歷的地位及《聖經》的判准,理性主義將會抬頭。在神學的創作上,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所提倡「惟靠《聖經》」(Sola Scriptura)的原則,實可作神學教義的試金石。教義的建立與教會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教會的歷史也是教義的歷史。然而,教義的演變是怎樣一回事?關於這一點,歷來神學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茲分述如下:

一、教義拒變說

這種論點指出,既然耶穌基督是最終的啓示,教會就有了純正及完整的道理,直至基督再來之日,這些教義是不能改變的。5世紀時期有一位教父溫辛特(Vincent of Lérins)說:「我們必須極其謹慎地相信那些在各地方各時代都被眾人所相信的教義。”1温氏这著名的教义判准,自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渐渐成为了一种神学的鉴别原则。

按照這原則,一項教義是否正統,要看它能否符合三個條件。第一,這教義有沒有為教會普遍接納?溫辛特的建議,旨在抨擊當時奧古斯丁(Augustine)的預定論,他認為奧氏的見解並未得到一些東方教會的贊同,故此不能成為大公教義,因為正統的教義是屬於大公教會的。第二個條件是,教義愈古舊,它的可信性便愈高。異端就是那些違反《聖經》、離開了昔日眾教父教訓的錯誤道理。在初期教會中,一般人認為《聖經》與教會傳統是互相吻合的。第三,正統的教義必須被眾人共同接納。初期教會的大公會議說明瞭這一點,它們在信仰辯論上的決議,代表整體教會在教義上的決定;然而,除了神學家和教會領袖之外,一般平信徒的認同,也是釐定正統教義的條件。

不過,從歷史神學的角度評論,溫辛特的判准實有過於簡單之嫌,也經不起歷史的考驗。一些例子可說明這一點。3世紀教父奧利金(Origen)對基督人神二性的主張,為後代撒下了爭論的種子。一個時代的正統道理,竟在另一個時代被指為異端。12世紀的阿伯拉爾(Abelard)使用辯證法,在《是與否》(Sic et non)一書中,將古教父的言論加以排比,顯示出其中的矛盾及不協調之處。這可證明溫氏所提倡的神學教義拒變之說,是難以建立的。2

Content not shown in limited preview…
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一):初期教會(繁體)

About 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一):初期教會(繁體)

初期教會神學(亦稱教父神學,約主後100~600)的探討,是神學發展的必修課程,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或東正教,均以教父神學作為重要的教義論據。雖然教父的神學有時代性的限制,但他們為基督教神學立了一個雛形的規模,其中主要的神學課題為後世神學的研究提供了指標,這是每一位想深入了解基督信仰的人所必須知道的。在本書中,作者把教會歷史的文獻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同時參考近代西方著名學者的作品,將初期教會的神學發展經過,以導論的形式介紹給讀者。

Support Info

chrthldevv01trd

Table of Contents